全媒體記者邱馥琛
打開社交軟件搜索“寧波菜市場”,就能看到菜市場打卡推薦、city walk路線、寶藏菜市場等不同主題帖。一位博主寫道:“真的很愛逛菜市場,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愛吃。”下方的近百條評論大多都在詢問博主圖中是哪幾家菜市場,等著按照攻略去打卡。
這屆年輕人的打卡目標,似乎不再僅僅是博物館、咖啡館等場所,更開始包括小吃攤、古舊小巷等“接地氣”的地點。
海曙的菜市場,年輕人愛逛嗎?是什么吸引著年輕人走進菜市場?
日前,記者走訪了數家菜市場,一探究竟。
“菜市場買吃的才有煙火氣”
熱油在鍋內滋滋作響,琴琴從店主手中接過新鮮出爐的糖糕,吹了幾口氣,便迫不及待地一口咬下。
“來菜市場,就為這旁邊一圈好吃的,現做現賣,網上基本買不到這樣的。”琴琴在鼓樓附近上班,午休或者下班后來中心菜市場逛逛,買些小吃,已經成為了她的習慣。除了香甜的糖糕,鼓樓中心菜市場大門周邊還有糖炒栗子、餛飩、水塔糕、龍鳳金團等多種美食,其中不乏寧波傳統老底子點心。
傍晚下班時間,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店鋪門口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顧客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面孔。而走進中心菜市場,在攤位前挑菜問價的,也有不少年輕人,有的西裝革履細心挑著排骨,有的挎著時尚精致的包包和攤主還價,有的一邊打電話一邊翻看攤位上的白蘿卜。
琴琴的手上也提著滿滿一袋蔬菜。她從3年前開始跟著網上的菜譜和教程學著做菜,現在每周都會在家開火三四回,平時也會在線上買菜,但是更喜歡跑到菜市場來。
“線上是方便,但是線下能自己辨認到底質量好不好,而且逛菜市場更有生活的儀式感,在菜市場買吃的才有煙火氣嘛。”琴琴向記者解釋說,“我爸爸媽媽和其他長輩都是每天一大早去菜市場。以前逢年過節,我也跟著去過幾次,那種熱熱鬧鬧,每個人買菜都是為了回家吃好飯、過好日子的場景真的印象深刻。”
除了新鮮的食材,每個菜市場里售賣熟食、生腌、手工面食等需要“手藝”的攤位,也頗受年輕群體青睞。
“來買我們家蟹糊的,大半都是像你這樣年紀的小年輕!”在中心菜市場專賣各種螃蟹及相關制品的攤主張姐告訴記者,她每天準備的20斤蟹糊幾乎都能賣空,生意十分火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會自己做嘛,又喜歡吃,就會到菜市場來買。”
“科技感智慧化菜市場,買菜很放心”
對于買菜這件事,“90后”曉雨認為安全、健康是最重要的,因此她十分重視菜市場的環境衛生以及檢測手段。
“詠歸菜市場離地鐵站很近,我從家過來很方便,就經常來這邊。”曉雨說,自從去年改造升級后,詠歸菜市場一改老舊臟亂面貌,變得干凈整潔,還有很多“高科技產品”輔助加持,令她感到在這里買菜更放心了。
記者在詠歸菜市場看到,每個攤位上方都懸掛著一個電子屏,上面清晰可見攤主的姓名、聯系方式、營業執照、產品指導價格及檢測結果、收款方式等,還有“浙食鏈”溯源碼可以查詢攤位產品的采購流程。菜市場還設置了食品快檢室,每天的抽檢結果都會在專門的電子大屏上滾動公示。
此外,詠歸菜市場的經營戶全都配備了一臺鏈接了“浙江市場在線”智慧平臺電子公平秤,每一次稱重都能顯示數據并在菜市場管理方后臺留下記錄,還具有攝像功能,以技術賦能保障消費者權益。
“菜市場升級以后,攤位比以前干凈寬敞了不少,管理也更有條理了,像水產品的容器都是管理方統一給我們配的。”菜市場攤主老劉說,“環境好了,來逛的小年輕也變多了,周末老能看到。”
菜市場是本地居民的“生活場”,也是外地游客接觸一座城市的“透視窗”。記者在社交平臺上看到不少游客的評論,表示自己到一個地方旅游一定會去一趟菜市場打卡,近距離體驗當地的生活狀態、了解特色美食風俗。
“我們菜市場的提升改造工程不僅重新進行了內外裝修,還配備了相關智慧化設備,并同步擴充了便民服務,包括充電寶、雨傘等共享物品。”詠歸菜市場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本地居民,我們做好菜籃子供應,提供優質豐富的食材;對于外地游客,我們也有特色美食,并以干凈整潔、科技智能的硬件設施給大家留下好印象。”
“除了買菜,菜市場還能做這些”
“阿姨,這個你看能幫忙補一下不?”小關提著裝了衣物的袋子走進高塘菜市場,熟門熟路地找到了衣物修補的格子間,向店主打了聲招呼。
小關是名“95后”,在高塘菜市場附近上班,一次偶然的買菜經歷使他發現了藏在菜市場里的“寶藏”小鋪。
小關說,當時買完菜正要走,在大門附近接了個電話,正好有老年人過來修小家電,他便多看了幾眼,發現除了家電修理,還有衣物縫補、便民理發等服務,以及一個整潔的書香驛站供人歇腳。
“后來我網購買了條褲子,腰圍啥的都合適,就是褲腳太長了,但卷起來不好看還容易掉,就想著能不能來這邊改個褲腳。”小關告訴記者,“我一個人住在這邊,不太會干這種手工,沒想到單位附近的菜市場就有,真的很方便,阿姨手藝也很好!”
便利的菜市場“附加”服務吸引小關逐漸成為了菜市場的“常客”,而在菜市場管理方看來,“多功能”“復合型”正是吸引更多像小關一樣的年輕人走進菜市場、習慣菜市場的關鍵詞。
“我們將在菜市場基礎的‘買菜’功能上,引入更多的生活場景,貼近年輕人的消費需求。”高塘菜市場相關負責人說,菜市場內正計劃打造一家城市圖書館,預估藏書2000冊左右,將在明年正式開放,同時還將引入全新的咖啡吧,希望以“充滿反差的生活感”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無獨有偶,詠歸菜市場也在改造時規劃了一片商業街區,主要為菜市場配套的餐飲、便利店、零食、洗衣等業態。
記者了解到,這條商業街已于今年9月竣工驗收,之后將逐步開展招商工作,打造年輕人可逛、愛逛的綜合體。
“今年,農貿市場兩輪改造提升已進入收官階段。過往的6個年頭里,全區共有17家農貿市場進行了改造和升級。市民群眾的購物環境好了,菜品更安全更豐富了,服務更貼心更細致了。”海曙區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做好農貿市場品質提升工作,讓這屆年輕人不僅僅是“打卡”菜市場,更是真正地將菜市場融入生活,體會菜市場獨有的“煙火氣、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