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JIZZ视频,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男人用嘴添女人下身免费视频,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索 引 號:002943395/2022-24874
  • 文件編號:海政辦發〔2022〕2號
  • 規范性文件統一編號:
  • 主題分類:區府辦文件
  • 發布單位:區政府辦公室
  • 成文日期:2022-01-21
  •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 有效性:有效
  • 政策原文:
  • 政策解讀:
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海曙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2-02-11 09:37 來源:區政府辦公室 瀏覽次數:

各鎮(鄉)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海曙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已經區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月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海曙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為推進“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浙江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浙發改規劃〔2021〕204號)、《寧波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甬政辦發〔2021〕50號)及《海曙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現實基礎和發展機遇


  第一節“十三五”工作回顧

  “十三五”以來,海曙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實施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力做好環境風險防范、生態保護修復和治理能力建設,實現全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實現現代化國內一流強區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1.綠色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十三五”以來,海曙能源“雙控”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能耗強度超額完成下降18.5%的目標任務。碳排放方面,2020年,海曙以全市6.07%的土地面積、6.48%的能源消費貢獻了全市9.76%的GDP,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遠低于全市平均。綠色經濟發展方面,持續推動形成綠色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深化落后產能淘汰,推動制造業實現高效、低碳、循環發展,助推全區綠色制造整體水平顯著提升。“十三五”時期,綠色制造體系創建初顯成效,累計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2家企業獲評省級綠色工廠,8家企業獲評市級綠色工廠,3家企業獲評省級節水型企業。龍觀“光伏+”鄉村振興模式,成為綠色低碳發展助推共同富裕的樣板。

2.生態示范創建穩步推進。“十三五”期間,建成美麗宜居示范村9個,美麗城鎮樣板鎮2個,全部鎮鄉完成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達標考核;14所學校創建市級綠色學校,4所創建省級綠色學校。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持續開展平原綠化、森林擴面提質,到2020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9.85%,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27平方米;全區應建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100%;獲評2019年度全省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全市第4,全省排名在2019年大幅上升27個位次基礎上,再提升8位;生態文明建設年度綜合評價排名全市第3,全省排名大幅躍升40個位次,首次進入全省前20,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3.環境空間管控持續優化。發布實施《海曙區“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將全區劃分為12個環境管控單元,完善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奠定了全區環境空間管控基礎。完成“千噸萬人”以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海曙區行政區域內一級保護區總面積為18.62平方千米,二級保護區總面積為109.58平方千米,切實消除飲用水水源風險隱患。重新劃分禁養區面積為239.03平方千米,占全區面積40.17%,有效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畜牧業協調發展。

  4.水體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污水零直排區”創建扎實推進,望春工業園區成功創建市級“污水零直排區”;所有鎮鄉(街道)完成市級“污水零直排區”創建的目標,4個鎮鄉(街道)通過省級“污水零直排區”驗收。穩步推進鄞西污水處理廠新、改、擴建工程,到2020年,鄞西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提升至17萬噸,較2017年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9萬噸,污水處理率達到98%以上,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需求。持續推進水環境治理,到2020年,劣V類水質斷面全消除,完成“無違建河道”創建;完成全省首個湖泊治理PPP項目,月湖水質總體穩定在Ⅳ類水以上,成為“清可見底”樣板;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保持100%達標;樟溪河等5條河湖獲評省市美麗河湖;市控以上斷面水質全達標,區控及以上地表水斷面達到或好于Ш類水質比例為91.7%,水功能區達標率為100%。

  5.大氣環境質量穩定向好。持續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SO2、NOx、VOCs等全面執行特別排放限值要求;完成寧波望春工業園區大氣治理;完成VOCs治理三年計劃任務,有效減少工業臭氣異味排放。全面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累計淘汰老舊柴油營運貨車711輛,全面完成黃標車淘汰。實現城市主干路機械清掃率100%,建筑渣土運輸車輛密閉、平裝率100%;完成“席地而坐”城市客廳示范區域創建4個,榮獲“道路清爽行動”先進城區。2018年海曙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提前2年達到該目標;2020年度PM2.5年均濃度降至20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下降16微克/立方米,市六區排名第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1.9%,無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

  6.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全面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和農用地詳查,查明農用地污染面積、分布及污染程度,并劃分出優先保護類、安全利用類和嚴格管控類耕地。執行建設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搬遷或依法關閉重污染土壤企業。積極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試點,分別開展“藺草—水稻輪作”等治理修復試點和籽粒重金屬超標農田土壤安全利用技術試驗試點項目。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有序展開,到2020年,全區重金屬行業的污染物排放量較2013年下降了10%。

7.固廢處置能力得到提高。固廢利用處置體系持續完善,建成廚余垃圾、餐廚垃圾處置項目,將性質相近的一般工業固廢與生活垃圾協同焚燒處置,有效解決了工業固廢處置問題。初步建立了醫療廢物“小箱進大箱”收集轉運體系,農藥廢棄物保障回收和集中處置體系不斷完善。固廢利用處置能力得到提高,到2020年,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9%,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安全利用處置率為10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5%,城鎮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達到100%。

  8.風險防控體系更加完善。環境空氣監測和區域聯防聯控能力持續提升,完成望春工業園區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建設;建立覆蓋海西9個鎮鄉(街道)的“1+X”模式PM2.5和降塵監測網絡,實現水氣重點排污單位在線監測全覆蓋。實施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并修訂落實《海曙區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2018年以來全區未發生一般及以上突發環境事件及惡性群體性事件;全區輻射工作單位輻射安全許可證持證率保持100%,廢、舊放射源和放射性廢物送貯率100%,輻射事故“零”發生。

  9.治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落實生態環境機構監察執法體制改革,建立區級生態環境保護督查制度,全面完成第一輪中央、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任務。順利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納入普查范圍各類污染源共計10112家,普查量全市排名第三,普查發現問題的整改完成率和審核通過率均達100%,并獲評表現突出集體。完成7313家排污許可發證登記,提前實現登記發證雙“清零”。

10.生態環境服務不斷優化。落實“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審批流程,實現所有環保行政許可事項“最多跑一次”。望春工業園區和金匯小鎮完成區域規劃環評,推行“規劃環評+環境標準”改革,簡化審批手續。積極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制定出臺《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服務企業支持復工復產十項措施》;推出“云審批”“首查告誡教育制”等創新工作,全面實施環保綠色審批服務,采取預約服務和“不見面審批”形式,實施一般項目“承諾辦”。

  第二節 存在的問題

  盡管海曙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對照“共同富裕樣板區”的要求,仍面臨一些深層次問題,與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還有差距,為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性突出。海西片區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各鎮鄉屬地化發展現象較為明顯。中、西部地區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雖進行了調整,但從規劃落地到實現高質量發展還需時間,且有部分地區山林植被和生態功能退化,必須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利用好海西片區生態優勢,加快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通過打通“兩山”轉化通道,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二是產業結構層次仍需提升。我區工業仍以傳統制造業為主,低附加值產業較多;高能級產業平臺較少,目前僅望春工業園區一個省級工業園,小微工業園區大量存在,小微企業點多面廣污染治理水平總體不高,“低散亂”問題未徹底消除,致使信訪投訴居高不下、環境安全隱患較多。三是環境持續改善基礎不穩。水環境方面,城鎮污水管網和農污設施不完善,河網生態補水不足,部分河道生態修復功能差,導致水質易波動反復,夏季易出現氨氮、總磷超標;大氣環境方面,臭氧成為空氣質量改善主要制約因子,臭氣異味等群眾關注熱點問題仍未消除;固廢土壤方面,一般固廢處置利用渠道不暢,露天焚燒、不規范堆放和處置問題仍時有發生;建筑垃圾消納能力與核準量間有近40%缺口;耕地中安全利用類占比較高,土壤污染防治壓力大。四是生態環境治理能力亟待加強。環境監測機構缺失,覆蓋全區的環境監測體系尚不完善,缺少針對性的污染源解析和研判手段,對精準治污支撐不足。生態環境執法能力依然薄弱,需重點優化執法方式、完善執法機制,全面提高執法效能。

  第三節 面臨的機遇

“十四五”是我國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首個五年,也是海曙搶抓新機遇、實現新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滬杭甬大灣區戰略和浙江省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深入推進,以及唱好杭甬“雙城記”、寧波打造現代化濱海大都市、爭創共同富裕先行市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為建設新時代美麗海曙,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樣板區賦予了強勁動能。

海曙擁有豐富的發展要素儲備,機場、高鐵站等綜合交通樞紐網絡建設提高了海曙開放門戶功能,臨空經濟示范區、望春工業園區等重大產業平臺搭建提升了海曙的發展能級,區劃調整充分擴展了海曙發展空間,使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資源要素更加多元,為“十四五”時期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兩山”轉化通道暢通、踐行綠色低碳發展、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了極其渾厚的自然要素儲備,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樣板區、全面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卓越城區融入更多美麗、綠色、低碳元素。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及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服務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高水平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保護治理,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提升環境質量,讓良好生態成為海曙人民的“幸福不動產”,為海曙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樣板區,全面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卓越城區提供最優最美的生態環境保障。

  第二節基本原則

——堅持低碳引領,綠色發展。以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為引領,將生態環境保護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加快產業、能源、交通運輸、農業等結構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助推海曙發展方式綠色化、低碳化。

——堅持系統治理、持續改善。以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為目標,以解決突出問題為核心,聚焦全要素、全過程協同治理,推動生態增容與治污減排并進,充分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

——堅持底線思維、筑牢防線。貫徹落實底線思維,建立健全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生態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持續提升危險廢物等各類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加強土壤和地下水風險管控,筑牢環境風險防線。

——堅持開放協作、全民共治。加強信息公開,以公開推動監督,以監督推動落實,引導社會公眾有序參與環境決策、環境治理和環境監督,倡導綠色生活生產方式,提升全民生態自覺,形成政府、企業、公眾良性互動的環境共治體系。

第三節 目標指標

1.規劃目標

  展望2035年,實現“兩一流”,生態環境質量達到一流水平,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達到一流架構,二氧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兩全面”,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最終建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海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確定到2025年目標為美麗海曙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打造全省最具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基地,創成省級“無廢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達成“兩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兩降”,主要污染物總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兩穩”,生態系統功能更加穩定,生態安全基礎更加穩固;“兩初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初步實現。

——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管控制度得到嚴格執行,空間發展格局得到優化。山水林田湖一體的生態系統得到統籌治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與保護得到強化,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基本滿足公眾需求。

——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碳達峰行動方案高標準制定實施,減污降碳協同落地見效,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加快推進,綠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廣,樹立一批成效突出、特點鮮明的生產生活綠色轉型優秀典型,促進經濟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提升。治理設施短板基本補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區控以上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92.3%以上;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PM2.5年均濃度低于24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3%以上;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持續提升;建成省級“無廢城市”。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基本建立。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高標準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監管和服務水平大幅提高。環境治理政府責任體系、監管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以及市場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綠色循環發展激勵機制更加完善,環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2.主要指標

“十四五”共設置生態環境保護重點指標18項,其中約束性指標10項、預期性指標8項,涵蓋生態修復和保護、低碳轉型與減排、環境質量鞏固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四個方面(詳見表1)。

表1  海曙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指標

指標

類別

序號

指標名稱

2019年

2020年

2025年目標

指標屬性

生態修復和保護

1

生態保護紅線占國土面積比例(%)

27

(2018年批復)

25

(待批)

不減少

約束性

2

森林覆蓋率(%)

49.85

49.85

保持穩定

約束性

3

生態質量指數

76.5

-

完成上級任務

預期性

低碳轉型與減排

4

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

-

COD、NH3-N比2015年累計削減44.3%、33.4%,

完成市下達任務

完成上級任務

約束性

5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市下達任務

完成上級任務

約束性

6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上級任務

約束性

環境質量鞏固提升

7

地表水區控以上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比例(%)

88.9

90

>92.3

約束性

8

“千噸萬人”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

100

100

100

約束性

9

地下水質量V類水比例(%)

-

-

完成上級任務

預期性

10

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μg/m3)

28

20

(近三年均值26.3)

<24

約束性

11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

90.4

91

>93

約束性

12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94.4

完成上級任務

預期性

13

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

100

100

完成上級任務

預期性

14

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

99

99

>99

預期性

15

小微危廢產生單位收運體系覆蓋面(%)

0

0

>70

預期性

16

城鎮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

53

>70

約束性

治理能力現代化

17

地表水區控以上斷面監測自動化覆蓋率(%)

8.3

75

100

預期性

18

生態環境公眾滿意度

83.58

-

>85

預期性

第三章 踐行“兩山”理念,打造生態宜居海曙

  第一節 優化生態格局  筑牢生態安全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綠色發展引領,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分區管控,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構建“一區一廊兩網多節點”的生態安全新格局。

1.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以構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理念為引領,嚴守“三線一單”底線思維,將“三線一單”作為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規模控制、生態功能保障的底線。加強“三線一單”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的應用,結合工業園區升級改造行動,科學劃定小微工業園區,充分發揮“三線一單”優布局、控規模、促轉型的作用。依據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以及新批復的生態保護紅線對“三線一單”進行優化調整,全力保障重大項目落地。

2.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力度。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相關管控措施,嚴禁各類開發利用活動占用、破壞生態保護紅線。進一步加大生態紅線內生態保護投入,重點建設好大皎溪和小皎溪兩大生態濕地;推進中坡山省級森林公園等保護實體提檔升級。“十四五”時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功能不降、性質不改。

3.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調查評估林地、主要河流、湖泊、農田等各要素資源保護利用現狀,識別山水林田湖等生態系統問題,劃分整治片區,劃定工業整治、農田整治、生態修復等整治單元,有序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形成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集約高效的美麗國土空間。構建以西部生態涵養區、水系生態網等為核心的“一區一廊兩網多節點”生態安全新格局。

專欄1:“一區一廊兩網多節點”生態安全新格局

n  “一區”:以四明山區域為基底,與皎口水庫、周公宅水庫和溪下水庫組成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五龍潭省級風景名勝區、中坡山省級森林公園和整個海西片區山林資源組成西部生態涵養區。

n  “一廊”:以沿江、沿路及主要水利設施周邊的帶、面相結合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分布組成田園廊道。

n  “兩網”:以寧波繞城高速、杭甬高速的通道綠化為骨架,以其他城市主干道防護綠帶為支脈組成道路綠化網;以姚江沿岸、奉化江沿岸、南塘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沿岸生態堤岸和綠化帶為骨架,區內其他內河河道為支脈組成水系生態網。

n  “多節點”:以分布在建成區的主要湖泊、綠化公園、歷史遺址等或各鎮鄉(街道)生態環境較好且相對獨立的公園和孤山等生態綠源組成重要生態節點。

  第二節 打造良好生態  映染景美人和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深化四明山大花園建設,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林長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鞏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成果,全力創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以良好生態助力浙東唐詩之路典范區建設。

1.深化四明山大花園建設。重點推進四明山山水林田湖(庫)系統保護與修復,高質量推進森林撫育提質,深化森林美化彩化;積極開展以四明山區域為核心的現代生態產業示范區,重點發展高效山地農業、鄉村旅游、文體康養等產業,培育具有山韻、水韻、古韻、竹韻魅力的四明山美麗大花園。遴選條件較好的村鎮作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試點,挖掘“三鎮一鄉”特色,按照“差異發展、整體提升”的原則,因地制宜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把四明山生態經濟打造為“兩山”實踐創新的名片。

專欄2:四明山山水林田湖(庫)系統治理新典范

n  水生態安全保護治理:皎口-周公宅、溪下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大皎溪和小皎溪濕地系統保護,龍王溪、樟溪等小流域生態治理,沿山導流排水系統建設等。

n  森林生態安全保護建設:森林撫育、森林城鎮建設、珍貴樹種種植培育、“一村萬樹”示范村、森林防火和護林巡查、松材線蟲病等病蟲害防治。

n  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資源專項執法。

n  田園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肥藥”兩制改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田園綜合體項目、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等。

n  沿山生態修復帶:扇子洋、雷早岙、鳳山等廢棄礦山治理修復工程。

n  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推進森林資源、濕地和耕地資源、重要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地、用水城區與供水庫區掛鉤結對等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生態產品價值(GEP)核算試點,碳匯權益交易試點,生態產品交易中心建設等。

2.開展國土空間生態要素修復。協同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礦山、濕地、林地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全面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制度,重點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實現礦山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

3.推進國土綠化行動。推進森林擴面提質,豐富森林碳匯。推行林長制,落實公益林、天然林保護管理,加快推進林業“雙增”行動;打造森林城鎮和森林鄉村。加強低產低效林改造,對現有山林間進行插花式補種補栽、改種改栽,提高森林品質。做好公路、鐵路、國省道等通道沿線森林的新建、提升改造等建設,開展“新增百萬畝國土綠化行動”,“十四五”時期至少新增造林5500畝。到2025年,全區森林覆蓋率保持在49.85%以上。

4.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率先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工程,建立協調機制,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打造全市首個生物多樣性體驗地,建設四明山“一鎮鄉一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宣傳基地。嚴格執行林地定額管理制度,強化森林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強生物多樣性安全監管,嚴厲打擊各類破壞生態環境安全的違法行為。“十四五”時期,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嚴格保護。

專欄3: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工程新標桿

n  建立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部門協調機制:明確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規劃、農業農村等部門工作職責,建立議事協商、信息交流、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

n  全面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監測評估:以“四明山區域”為重點,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調查范圍約400平方公里,采用5km*5km高精度網格。

n  打造全市首個生物多樣性體驗地:以龍觀鄉為首發站,采用“1+M”模式,打造1個體驗館加多個現場體驗的生物多樣性科普教育、研學旅行路線。

n  建設四明山區域“一鎮鄉一點”生物多樣性基地:開展鄞江中華水韭野生植物保護基地建設,對基地周邊原生林進行整體綠化保護提升。逐步推進四明山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宣傳基地建設。

n  豐富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形式:舉辦生物多樣性夏令營等研學體驗活動,綜合運用報刊、網絡等媒介,結合生物多樣性日、省生態保護日等主題宣傳日,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活動,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社會參與度和公眾意識。

  第三節 改善人居環境  營造和諧生境

建設綠色宜居的美麗都市、美麗城鎮和美麗鄉村,控制防范噪聲、光、輻射污染,持續改善公眾生活環境質量。

1.打造美麗幸福城鄉。建設綠色宜居美麗都市,構建“四明山大花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公園綜合體+口袋公園”的五級公園體系,實施岸線生態整治改造,完善綠地植被、街巷精品等城市微景觀布局,推進城區留白增綠,力爭區級以上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保持90%及以上。培育美麗宜居示范鄉村,按照“整鄉整鎮、成片推進”建設要求,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推進花卉大道、花漾街區建設。深化美麗城鎮建設,優先推進高橋鎮、洞橋鎮、章水鎮3個樣板鎮創建。到2025年底,創建省級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區1個,力爭實現新時代美麗鄉村精品村、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鎮、美麗城鎮樣板鎮全覆蓋。

2.加強各類噪聲污染防治。嚴格落實《海曙區聲環境功能區劃分(調整)方案》。敏感區域加強新改擴建產生噪聲污染的交通、工業建設項目審批,強化交通、工業噪聲污染源頭控制。加強噪聲污染嚴重、群眾投訴多的鐵路、軌道交通、主要道路沿線區域和工業企業的監管,倡導文明施工,強化夜間施工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投訴熱點領域噪聲污染。

3.積極預防光污染。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城市照明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全過程管控,落實光污染防控要求,減輕光污染,提高安全性。將城市光環境的保護和光污染的形成及危害等知識納入科普宣傳內容,讓公眾正確認識、對待光污染,消除人們過分追求不夜城、“城市夜景越亮越美麗”等片面認識,合理預防、控制光污染。

4.加強輻射安全監管。提升輻射監管水平,依法從嚴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確保不發生輻射事故。加強輻射環境監測監管網絡建設,并推進高風險源在線監控系統的升級改造。輻射安全許可證持證率、放射性廢物以及廢舊放射源安全處置率保持100%。

第四章 錨定碳中和愿景,打造綠色低碳海曙

  第一節 圍繞碳達峰目標  聚力低碳發展

圍繞碳達峰目標、碳中和愿景,積極落實碳排放達峰行動,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全力打造低(零)碳試點,以“減污降碳”為抓手,促進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發展。

1.開展重點領域碳排放達峰行動。落實省市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及重點領域專項行動方案,強化達峰目標責任落實。積極開展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業、居民生活等領域碳達峰行動,統籌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間的關系,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走出一條碳達峰實踐的海曙路徑。

專欄4:重點領域碳達峰行動海曙路徑

n  能源領域達峰行動:整區推進分布式光伏規模化開發試點,實施光伏+工程。建設一批光伏村等示范項目,實現光伏發電與建筑一體化規模應用。開展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試點建設,探索綠色電力交易。結合新村建設,每年建設1個左右光伏村,完成并網發電,力爭實現“整區光伏”。配合推進抽水蓄能等先進儲能項目建設。

n  工業領域達峰行動:探索開發工業碳管家平臺。打造一批“新星產業群”“新星”小集群。構建綠色制造產業體系,打造綠色低碳工廠,建立綠色供應鏈。提高新建(改建)工業項目能效準入標準,開展紡織等高耗能行業能效對標和能效“領跑者”行動。

n  建筑領域達峰行動:政府投資為主的新建單體建筑工程優先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推進低碳城鄉建設,鼓勵有條件的老舊小區開展集中連片式屋頂光伏改造,建設未來社區綠色居住建筑試點示范工程,提升新能源在農村建筑中的應用。

n  交通領域達峰行動: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減少重載柴油貨車運輸比重。推廣低碳交通工具,提升公共交通領域車輛新能源化比例,建設600個左右充電樁。發展綠色倉儲,加強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創建綠色配送示范。

n  農業領域達峰行動:持續推廣農機可視化、種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的數字農業。降低農用機械碳排放,推動畜牧業綠色發展。提升新能源應用水平,推廣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

n  綠色低碳全民行動:推進低碳辦公,率先在機關事業單位實現節水設備和節能燈具全覆蓋。發展綠色消費,推進“光盤行動”,倡導綠色低碳出行,倡導綠色采購,打造綠色低碳生活消費地標。

n  科技創新攻關行動:加強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硬科技”研發創新攻關。聚焦零碳電力、新能源材料、資源循環利用、智能家電、低碳物聯網等方向,實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工程,加快場景應用促進產業創新發展。通過“星耀海曙”頂尖人才倍增行動,引進培育一批高層次人才和團隊。

2.實施減污降碳協同行動。試點推行碳排放評價,優先在印染等重點行業環評項目中開展碳排放評價試點工作,充分發揮環境影響評價在源頭防控、過程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兩高”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積極推動碳賬戶建設,開展重點企業溫室氣體報告填報和碳賬戶建設,到2025年,實現排污許可證發證企業碳賬戶全覆蓋,為總量控制、分類管理、金融支持等提供數據支撐。探索碳匯等減排項目認證,推動企業碳排放權交易,按照國家設定的納入條件和范圍,引導企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鼓勵開發優質的核證自愿減排項目,推動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3.全力推進低(零)碳試點建設。以龍觀鄉為先行試點,結合光伏村建設、生物多樣性體驗地等亮點,力爭打造全省首批優秀低(零)碳發展鎮鄉;鼓勵基層低(零)碳實踐創新,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經驗和模式。到2025年,建成至少1個省級低(零)碳鎮鄉和至少10個省級低(零)碳村、社區。

4.打造碳中和技術創新高地。結合海曙生態、產業優勢,引入一批綠色氫能、低碳物聯網國內外先進碳中和技術和一批先進儲能等重大項目,將碳中和融入產業發展。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長三角乃至全國性的碳相關產業技術聯盟,堅持培育碳中和產業科技人才。支持洞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龍觀鄉等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零碳生產生活新路徑。

  第二節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導向,深入推進傳統制造業產業轉型,加快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發展。

1.深入推進傳統制造業產業轉型。打造創新發展策源地,加快創新資源匯聚,實施以數字化、綠色化為特征的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2.0版,重點開展服裝制造業改造提升,推進全省服裝行業產業大腦試點,并提升紡織服裝、家用電器等重點傳統行業智能制造水平,力爭三年內實現傳統制造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和排放水平下降10%以上。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以有色及黑色金屬加工、橡膠塑料制品等行業為重點,推進企業生產制造方式綠色化、園區資源利用循環化,并持續開展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開展綠色工廠星級創建,到2025年,累計創建三星級及以上綠色工廠120家,并爭取每年創建四星級及以上綠色工廠10家左右;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將望春工業園區打造為綠色園區;力爭完成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100家左右,整治提升“低散亂”企業(作坊)600家左右。

2.加快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實施項目提速、機制提效、產業提升、整治提調、數字提質五大行動,實現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重點實施10個“工改工”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優先騰挪或清退零散工業用地,同步推進城區工業用地產業轉型;“十四五”時期至少累計啟動10000畝工業用地升級改造,并建成運營3-5個高品質產業園區。探索推進綠園模式,鼓勵小微園區及入園企業在生態環保領域實施準入政策簡化優化、產污工段集約集成、治污工程共建共享、環保監管統合統一、產業鏈條融化融合的生態環保系統集成改革。著重加強工業園區及周邊基礎配套設施規劃和建設,引導優質特色產業逐步導入,新引入項目需達到“入園”標準,明顯提高畝均效益,存量工業用地得到有效盤活,低效工業用地治理取得示范成效。

專欄5: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的海曙模式

n  引導優勢產業集聚:嚴格落實生態環境規劃,落實“三線一單”管控及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對不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的企業實施轉型提升或逐步限批淘汰。對發展定位明確、產業特色明顯的園區推行“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模式,實施準入政策簡化優化。

n  探索工業“綠園”建設:對條件成熟的園區,鼓勵引導“產污工藝共建共享、治污設施集成集用”的綠園模式。完善配套污水管網建設,逐步實現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全覆蓋,加大環保管家,綠色金融等綠色服務供給。

n  實施全周期項目管理:嚴格執行園區產業準入要求,明確入園項目投資強度、效益水平等,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探索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工業用地和企業評價體系。創新孵化要素,打造創新孵化鏈條。

n  提高低效企業效能:完善“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探索評價對象從單個企業逐步向區塊(地塊)拓展。建立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機制,全面落實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政策與“畝均效益”績效相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評價結果應用。以低效企業為重點,推進“兩小”企業綜合治理提升。

n  深化試點標桿引領:以成為省市全域工業用地綜合整治的先行示范標桿為目標,推進藕池未來智慧產業園、水家產業園等試點項目建設,打造可推廣、可復制的升級改造模板。

3.重點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聚焦節能與清潔能源運輸、節能降碳、清潔能源等領域的高效節能裝備發展,聚焦氫能等前沿產業發展;發展大氣細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控、水處理及回用等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加快建成省內知名節能環保產業技術裝備研制基地。到2025年,全區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以上總產值力爭達到100億元。

  第三節倡行低碳生活呼吁全民行動

  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活動,將倡行簡約適度低碳生活、鞏固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作為新時代海曙綠色低碳發展核心之舉在全社會廣泛推行。

1.培育綠色低碳城市精神。依托海曙全媒體中心常態化進行綠色低碳宣傳,在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環境主題節日期間開展低碳主題市民活動和展覽宣傳。開展綠色低碳主題教育計劃,積極組織綠色低碳進學校、進企業、進商場、進社區、進家庭等專題活動,將綠色低碳納入教育體系和干部培訓體系,不斷提高綠色低碳教育普及率。

2.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積極開展綠色節約型機關、綠色出行、綠色建筑、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等綠色系列創建,宣傳成效突出綠色生活優秀典型,實現綠色低碳生活消費指引,在全社會形成節水、節電、節氣、垃圾分類等低碳生活方式,營造“共建、共治、共享”且崇尚綠色生活的良好社會氛圍。努力建設一個及以上綠色生活實踐示范地。

專欄6: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海曙樣板

n  綠色生活創建領跑地:依托中心城區良好的綠色生活文化基礎,高標準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出行、綠色建筑、綠色商場、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七個重點領域的創建行動,到2022年底,形成一批綠色生活優秀典型。

n  綠色生活實踐示范地:遴選條件較好的社區、街道作為綠色生活實踐試點,全面系統謀劃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的路線,在七個領域綠色創建行動的基礎上,升級打造綠色養老、綠色餐廳、綠色文旅等一系列綠色標識,逐步實現單一領域綠色生活創建向系統化綠色生態城市的跨越。

n  “紅藍綠古”資源融合地:深度挖掘“紅藍綠古”資源,依托新能源技術、低碳互聯網等藍色科技力量,探索將生態元素融入紅色旅游路線,將綠色消費、節能改造等低碳理念植入鼓樓沿等千年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和未來社區建設,打造“紅藍綠古”四色資源互融的生態文化品牌。

第五章 深化全要素治理,繪就山青水秀海曙

  第一節加強協同控制描繪藍天白云

  深化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持續加強工業、揚塵、城鄉等各領域廢氣治理,大力推進NOx和VOCs總量減排,強化PM2.5和O3“雙控雙減”,有效遏制O3濃度增長趨勢,努力推動全區大氣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實現海曙“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1.嚴格管控工業廢氣污染

深化工業廢氣治理。持續推進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大氣污染物排放執行最嚴格的排放限值要求。重點深化燃氣鍋爐、工業爐窯整治,深化建材行業整治,持續推進24家藺草行業整治提升,強化水家鋁氧化黃煙監測、金屬表面處理企業酸霧廢氣排放處理監管等。開展“無異味園區”創建,建設異味整治信息化監管系統平臺,以洞橋三廠為重點開展“無異味企業”創建。

專欄7:“無異味園區”創建行動

n  創建“無異味企業”:編制并落實“無異味企業”創建整治提升方案(一廠一策),實現生產各環節廢氣有效收集處理。驗收突出“結果導向”,組織嗅辨員、周邊企業代表、居民代表等,對企業異味整治效果進行感官評判,逐步實現廠界無異味、廠區無異味。

n  提升監測監控能力:全工況監測,在現有設施上安裝物聯感知傳感器,對園區各企業生產設施和環保設施用電量、密閉生產區域負壓值等實行動態監控,實現各企業全工況實時在線動態監測。全區域監測,合理選擇大氣環境監測因子、設備、點位,建設全區域異味監控系統。

n  建立園區創建監管體系:搭建“無異味園區”綜合管控中心框架,建設并融合全工況監控、全區域監測、創建監管、評價指標四大核心工作數字化模塊,實時評價園區與企業的創建績效。對“無異味企業”每年定期評定審核。

n  建成環境教育基地:實施全過程收集、全工況監控、全區域監測,逐步實現廠界無異味、廠區無異味及環境教育基地建設,順利開展“企業環保設施公眾開放日”活動,建成寧波甚至全省一流的環境教育基地

深化VOCs治理和減排。深入推進工業涂裝、印刷、汽修、橡膠塑料制品等重點行業VOCs綜合治理和總量減排,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總量控制。優先推行源頭替代,鼓勵使用低VOCs排放的工藝裝備和低(無)VOCs含量、低反應活性的原輔材料,加強無組織和非正常工況排放控制,強化廢水處理系統等逸散廢氣收集治理,全面落實《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控制標準》,實施VOCs治理項目50個左右。

2.深化移動源污染防治

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健全車輛監控網,嚴格落實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I/M制度),有效推進超標排放汽車維護修理;加強補貼和免檢政策宣傳,引導柴油貨車安裝遠程在線監控(OBD),并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對接“視管家”平臺,擴大黑煙電子抓拍處罰及應用,提升科技執法監管水平;開展春季和秋冬季機動車聯合執法,嚴厲打擊超標排放違法行為。嚴格源頭管控,全面落實新車國六標準;加快老舊柴油貨車淘汰,在中心城區限制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通行,同時新能源物流配送車輛享受優先路權,倒逼老舊柴油貨車提前淘汰更新,持續完成省定國三及以下營運柴油貨車淘汰任務;繼續推進已完成油氣回收自動監控設備安裝的加油站聯網工作,鼓勵年汽油銷量3000噸以上的加油站安裝油氣回收自動監控設備。

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按要求劃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區域。全面實施非道路移動柴油機械等四階段排放標準。嚴格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登記管理制度,加強排放監督抽測,建立“使用中監督抽測、超標后處罰撤場”的管理制度。強化高排放機械禁用區內的監督檢查,在非道路移動機械集中停放地、施工工地等場地開展抽樣檢測,秋冬季進一步加強監管。以寧波機場附近貨運站場、在建施工現場、企業貨場為重點區域,開展56千瓦及以下中小功率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能源替代,提升清潔化水平。

  3.加強城鄉面源污染治理

嚴格控制農業廢氣污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管控的激勵引導。堅持堵疏結合,在夏收和秋收階段開展秸稈禁燒執法巡查;完善秸稈收儲體系,進一步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等綜合利用。全面建成秸稈(垃圾)焚燒高空瞭望系統并納入“基層治理四平臺”,重點部署于通途路、杭甬高速、繞城高速、機場高架等主干線周邊區域及信訪投訴秸稈焚燒多發的重點區域。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減量增效技術,有效減少氨揮發量。

  深化揚塵綜合污染防治。強化施工現場揚塵防治措施,嚴格落實裸露地面、閑置地塊的揚塵治理,落實綠化、鋪裝等措施;建立健全施工揚塵管理機制,嚴格落實各類建筑施工場地揚塵管理“八個100%”要求。全面推行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其他散裝、流體物料密閉收運。擴大道路清掃保潔范圍,提高道路保潔標準,嚴格管制路面開挖,切實降低道路積塵負荷;到2025年,建成區主干道路機械化清掃率保持100%。積極打造“無揚塵工地”和“無揚塵道路”,在中心城區規模以上新建工地安裝建筑揚塵在線監控,主干道和公眾反應較多的敏感點附近安裝10套以上道路揚塵在線監測系統。

  4.強化季節性污染和重污染天氣應對

強化季節性污染防治。打好季節性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PM2.5和PM10防治,開展秋冬季柴油貨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執法、秸稈禁燒執法巡查、建筑揚塵整治等專項行動;強化O3和臭氣異味防治,開展夏季揮發性有機物和臭氣異味專項執法、加油站油氣回收專項行動,實現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改善。配合全市開展“清新空氣示范區”建設。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

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完善全區監測預警預報工作機制,及時推送重污染天氣預警和輕、中度污染天氣提醒,積極開展輕、中度污染天氣應對。做好亞運會等重大活動,寧波西樞紐等重點區域空氣環境質量保障工作。動態更新管控企業、工地名單,細化應急減排措施,重點行業開展績效分級,制定差異化管控措施,實施應急減排清單化管理。

  第二節 深化三水統籌  勾勒清水綠岸

堅持以水生態提升為目標,扎實落實全域治水提升攻堅行動方案,統籌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水資源節約利用,促進全區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力爭全域建成省級“污水零直排區”,努力實現“水清岸綠、碧波蕩漾”。

1.統籌推進水環境治理提標

打造“污水零直排2.0版”。高標準推進工業園區、生活小區和鎮鄉(街道)“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全區10個以上工業園區(集聚區、小微園區)創成市級“污水零直排區”,望春工業園區創成省級“污水零直排區”;88個生活小區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全區鎮鄉(街道)基本形成以納管處理為主、分散式處理為輔,雨污不混排的污水處理體系,全域建成省級“污水零直排區”。

實施工業污水治理工程。持續深化電鍍、印染、鋁氧化、食品加工等涉水重點行業環境整治和改造升級,重點加強對總氮、總磷、重金屬等重要指標的管控;持續開展針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和重點排污單位的護水執法行動;加強重點排污單位廢水在線監測數據管理和執法應用,確保污染治理設施運行,廢水穩定達標排放。

強化城鄉污水治理提標。每年建設污水管網16公里左右,重點加快雨污主管網建設,優先打通重要污水干管;同步做好雨污支管補強,結合地塊排污需求、積水點改造、農污治理計劃等,加密各鎮鄉雨污水支管。注重雨污精準分流,結合老舊小區、新農村建設以及道路改造整治,開展雨污管網錯接漏接混接排查整改,逐步取締道路雨污合流管、消除道路混接排水管。開展農業肥料雙減工程,加快農田氮磷生態攔截溝建設。繼續做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質擴面”,實施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升級修復。到2025年,新增污水管網80公里以上,完成雨污合流管改造12條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95%以上,力爭實現全覆蓋,完成治理的行政村接戶率不低于70%,并做到應接盡接。

專欄8:城鄉污水治理基礎補強行動

n  雨污主管網建設工程:通過道路建設同步配套完成環城南路西延、學院路、荷梁線改造等雨污水管網;打通鄞縣大道(同德路—陽光路)污水干管、云林東路(同德路—機場路)污水干管、聯豐路(機場路—薛家路)等雨污水干管等工程。完成包括縣前街、國醫街、永豐西路等12條道路合流管改造。

n  雨污支管補強工程:結合地塊排污需求、積水點改造、農污治理計劃等,逐步加密雨污水支管。實施翔龍路污水納廠建設工程、薛家南路污水管接通工程、橫鄞線污水管網連接工程等項目建設。

n  鄞西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完成鄞西污水處理廠提標擴容工程,逐步接入鄞江鎮、洞橋鎮等區域污水;啟動鄞西污水處理廠遠期日處理36萬立方米/天擴容項目建設。

n  污水處理設施升級工程:對設施老化、管網破損嚴重的行政村進行提標改造,每年新建改造農村污水處理設施20個左右,到2025年,全區行政村力爭實現農污設施全覆蓋,并實現農污設施標準化運維全覆蓋。

2.深化提升水生態健康

深化河道綜合整治。深入推進“五水共治”“河湖長制”,繼續實施照天港河—里龍港河—千丈鏡河(古林段)、清源溪、洞橋新河—李家新河等河道整治。重點開展河道清淤疏浚,以三大補水源引水通道為主線,對區域重點河網實施清淤疏浚。到2023年,完成西洋港河、千丈鏡河、南塘河等河道清淤100條,并對姚豐河、北斗河、祖關山河等15條河流進行清淤輪疏。到2025年,實現骨干河道常態化清淤占比達到95%以上。

修復提升河流水生態。實施清水環通工程,新建10座節制閘,增加城區河網生態引水量,提高水體流速,提升城區水生態環境質量。落實美麗河湖實施方案,實施岸線生態修復、整治,以河道骨干輸水線路和三塘六岸為主線,重點整治集士港河、南塘河等及其連接河道,提升河道水生態;開展流域濕地—半濕地水循環試點。到2025年,累計創建8個及以上“美麗河湖”。加快推進清源溪、龍王溪、樟溪等5平方千米以上山區小流域治理,建設安全流暢、生態健康、人文彰顯、管護高效的美麗河湖。重點保障寧波西樞紐周邊的水環境質量,充分體現城市門戶形象。

構建完善四級海綿體系。深化海綿城市建設,加大雨水回收利用技術應用、推廣,構造以姚江、奉化江等為主體的大海綿體,以區內湖泊、干河為核心的中海綿體,以區內道路廣場、公園綠地為主小海綿體和以社區生態廊道、下沉式綠地等為主的微海綿體組成的四級海綿體系。到2025年,力爭全區建成區5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3.嚴格落實水資源保護

  嚴格落實節約利用水資源。優化用水結構,實施分質供水工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推進鄞西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系統建設,開展利用中水資源作為生態補水、市政用水、工業用水等研究;開展工業企業節水工程,積極推廣節水設備和技術工藝,實施分行業、分畝產的差別化水價制度。力爭完成節水型社會創建

嚴格落實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完成“千噸萬人”以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整治,切實消除飲用水源風險隱患。推進生態緩沖攔截區建設,進一步提升水源地生態自凈功能。嚴格落實管控措施和正面清單制度,嚴控保護區內項目建設及開發強度,杜絕新增違法項目。加強風險管控,提高水質監測與預警能力,筑牢飲用水源安全底線。到2025年,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千噸萬人”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水質保持100%達標。

  第三節 堅持系統防治  守護潔凈土壤

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和分類治理的系統防治舉措,加強農用地土壤分類精細化管理和建設用地風險管控、治理修復,并積極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確保“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1.深化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加快土壤污染詳查成果應用,開展受污染耕地溯源排查工作,建立污染源全口徑清單。將重點監管單位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定義務載入排污許可證,全面落實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報告、污染隱患排查、用地土壤(地下水)自行監測等要求,推動重點單位將土壤污染防治貫穿到生產經營全過程。2025年前完成生活垃圾填埋場、工業固體廢物等各類堆放場所周邊環境土壤狀況調查與評估。

2.鞏固提升耕地分類管理。根據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結果,分類落實農用地土壤環境保護和安全利用。對優先保護類耕地,實行嚴格保護,確保其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持續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全面實施以“水肥調控、阻隔劑施用、低累積作物培育”為主要模式的安全利用措施,開展4個及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示范試點建設,確保“十四五”期間嚴格管控類耕地面積不增加;嚴格落實受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與用地功能調整,逐步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濃度。加強涉及耕地污染狀況、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信息共享,聯動把關糧食收購、食品安全監管等環節,杜絕重金屬超標糧食進入口糧市場。

3.大力推進建設用地管控(修復)。加強環境監管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整合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和用途變更為敏感用途地塊,實現開發利用“一張負面清單”管理。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全面執行土壤污染調查。實施管控(修復)重點工程,根據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建設用地調查評估等結果,結合地塊規劃用途和開發計劃,實施鄞奉片區2個地塊等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修復。加強管控(修復)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嚴格落實建設用地土壤污染調查質控制度。

4.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推進龍觀水廠點位、石碶公園點位的水質鞏固、提升。協同推進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復,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或修復方案等應包括地下水相關內容。實施重點企業地下水污染管控(治理),“十三五”期間已查明的地下水污染的在產企業,應編制完成相應管控(治理)方案并積極推動方案落實。洞橋宣裴村封場垃圾填埋場及工業固體廢物等各類堆放場所周邊開展地下水狀況調查與評估,并實施滲濾液阻隔工程。開展銅盆浦垃圾填埋場詳細調查,明確場地污染情況,制定并落實科學合理的管控方案。

  第四節 踐行固廢改革  打造“無廢城市”

堅持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統籌推進工業和其他固體廢物管理,持續提升海曙固廢污染防治能力,創成省級“無廢城市”。

1.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嚴控新建、擴建固廢產生量大、難以實現有效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項目。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全面實施禁限塑制度。減少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使用量,減少農業廢棄物產生量。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鋁氧化等固廢產生量大的重點行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和產業升級。強化工業污泥源頭減量,“十四五”期間鄞西污水處理廠和年產污泥1000噸以上的工業企業出廠污泥含水率逐步降至60%。

2.推進固體廢物分類收集。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分類貯存規范化,并支持鎮鄉、街道、園區配套一般工業固廢暫存設施;規范工業固廢和工業污泥運輸管理,運輸車輛實施全過程動態監管。完善農業固廢標準化收儲體系,重點推進無利用價值的農膜、農藥包裝和病死畜禽的分類收集。建立小微危險廢物和一般工業固廢的雙收運體系,爭取雙收運體系基本覆蓋70%以上企業。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運輸和處置的運作模式,深化落實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推廣醫療廢物回收“小箱進大箱”,實現醫療廢物集中收集網絡體系全覆蓋。到2025年,城鎮和農村的生活垃圾分類覆蓋面保持100%。

3.加快各類資源利用最大化。強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重點拓寬廢潤滑油、退役電動電池、工業污泥、焚燒飛灰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渠道。探索預處理后的寧波明州環境能源有限公司焚燒飛灰資源化利用。著力提升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水平,組織實施秸稈肥料、燃料、飼料、食用菌基料和工業原料化等五大資源化利用工程。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保持99%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65%以上,城鎮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70%以上。

4.提升固廢末端處置能力。推進一般工業固廢處理設施建設,鼓勵新建重點工業企業自建處置設施消納自產污泥,確保污泥得到規范處置。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建設,配合上級部門做好餐廚垃圾二期項目、洞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保障工作。規劃建設建筑垃圾處置利用消納場。科學布局渣土、泥漿、裝修垃圾消納(中轉)場所,探索推廣有代表性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案例。

專欄9:“無廢城市”建設再深化行動

n  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推進洞橋生活垃圾焚燒新建項目、餐廚垃圾處理二期項目等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建設。到2025年,固廢資源化利用規模超過1萬噸/日,基地服務范圍進一步輻射。

n  小微固廢統一收運體系建設:建成一個小微產廢企業危廢收運中心和一個及以上一般工業固廢分揀中心,建立完善小微危廢和一般工業固廢雙收運體系,到2025年,雙收運體系覆蓋全區70%以上危險廢物和70%以上一般工業固廢產生單位。

n  無廢城市細胞建設。打造40個左右無廢工廠、園區、鄉村、學校、醫院、工地、景區等“無廢城市細胞”,創新“無廢城市細胞”類別,從社會生活的各個組成單元貫徹落實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理念。

第六章 聚焦能力提升,打造現代化智治海曙

  第一節 著力推進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

圍繞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創建、污染防治攻堅戰、碳達峰行動等重點內容,借助全省數字化改革契機,結合浙里生態跑道建設、寧波城市大腦頂層規劃設計,著力推進海曙生態環境智慧監管應用建設,搭建形成海曙特色“四橫四縱”治理體系架構。

1.打造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應用體系。立足“場景化”“一件事”協同應用需求,以環境質量、污染源管理為主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謀劃打造海曙特色應用。統一接入、規范采集、全面整合海曙各類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監管數據資源,全方位完善生態環境全要素態勢感知;深入調研挖掘基層執法需求應用,初步建成生態環境治理事前、事中、事后監管閉環系統;對接“浙政釘”“浙里辦”,持續深化研究跨業務、跨層級、跨部門的多跨協同場景應用,覆蓋轄區生態環境監管的各個參與角色和部門;以群眾、企業需求為導向,構建整體高效、優質便捷的普惠服務體系。探索打造生態環境技術服務信息中心,實現多領域信息共享,打破環境治理信息孤島。

專欄10: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應用體系

n  環境質量一圖掌控: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監控信息平臺,集成污染源、環境質量、環境業務數據梳理,環境質量數據預警和環境質量數據綜合分析等功能,形成環境地圖,實時掌握海曙區環境質量狀況。

n  生態名片一屏展示:圍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無異味園區創建、無揚塵工地及道路等特色亮點工作,建設“感知應用場景”,展現海曙生態文明建設亮點工作。

n  污染防治一鍵協同:聚焦高空瞭望監管、水環境治理、“舉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改應用、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感知應用場景”中的跨部門業務協同,實現跨部門快速調度、響應、協同。

n  環保服務一網通辦:在“最多跑一次”政務服務事項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普惠服務覆蓋面,提供環保審批輔助工具、第三方機構管理、數字環保管家服務、線上環保大講堂等應用場景,實現數字化環保服務的全覆蓋。

  2.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加強財政資金保障,配合省、市建設各類環境要素監測網絡。包括,深化16個鎮鄉(街道)環境空氣自動監測數據應用,建立針對重點企業的VOCs監測監控體系;推進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計劃,完成廟橋頭、洞橋等44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建設,初步實現對全區水質狀況連續、自動監測與動態評價,實現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絡化全覆蓋;到2025年,實現區控以上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飲用水源地水質自動站建設和預測預警機制全覆蓋。

專欄11: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體系

n  生態環境質量監控信息平臺:全面整合水環境、空氣等環境質量數據,實現污染源數據、環境質量數據、業務數據和其他數據的歸集、分析及展示。

n  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網:中心城區國控點位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1個、鎮鄉國標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9個,重要敏感點附近非標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9個,重點工業園區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1個。

n  城鄉面源污染自動監測監控網:道路在線監控系統10套以上、中心城區5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地全面布設揚塵在線監控系統,秸稈(垃圾)焚燒高空瞭望在線監控系統15套,無異味園區監測監控網絡。

n  機動車污染在線監測監控網:黑煙抓拍在線監控系統2套,加油站油氣回收在線監控系統17套,柴油貨車遠程在線監控(OBD)網絡。

n  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網:地表水區控以上斷面自動監測站12個,姚江支流自動監測站4個,中心城區水質考核評價等自動監測站41個。

n  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網:水重點排污單位污水在線監控19家,大氣重點排污單位污水在線監控4家。

  3.加強生態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加強財政保障,推進生態環境執法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服裝、車輛、設備、辦公場所等配置。繼續開展執法大練兵,提升執法規范化水平。深入開展水、氣、固廢等專項執法行動,深化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模式,積極創新執法方式。結合衛星遙感技術,加強污染源解析,提高污染溯源能力和精準監管能力。充分發揮環保網格員作用,強化基層環境監管。健全執法普法制度,不定期開展針對中小企業的執法幫扶,開展普法培訓或“送法入企”活動,會同相關專家對行業性、普遍性問題集中把脈會診,幫助企業消除違法隱患。

4.健全環境污染問題發現機制。依托數字化改革,提升環境問題智能化和專業化發現能力,進一步加強數字化、信息化手段,運用在線監控、視頻監控、用電監控、無人機巡查、大數據分析等開展非現場監管,提升行政執法證據電子化規范化水平,加強自動監控與執法監管聯動,加快形成全流程、閉環式、智能化問題發現查處體系。針對重點斷面所在河道開展水生態健康評估,應用無人船、遙感等技術手段進行問題溯源,為點位周邊的源頭管控、污水收集和雨污分流提供有力支撐。

  第二節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控能力

  加強生態環境風險源頭防控,構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和應急體系,加強生態環境風險防控能力建設。

1.加強環境風險防控。鞏固中央、省環境保護督查成果,高標準推進“舉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改工作,嚴厲打擊環境違法事件,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強化環境安全隱患排查,配合省、市建立完善重大環境風險源企業名錄,完善隱患問題錄入、督辦、銷號全過程管理;強化區域開發和項目建設的環境風險評價,對涉及有毒有害化學品、重金屬和新型污染物的項目,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把關;推進環境風險分類分級管理,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危化品、危險廢物運輸風險管控,嚴防交通運輸次生突發環境事件風險。

2.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加強應急、公安、生態環境等部門間的應急聯動,提高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和協同處置能力,推動“吹哨報到”“環保110”“首問即辦”制度落地。完善企業應急預案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制度,有效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強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和專業化環境應急救援隊伍建設。

  3.打造高素質生態環保隊伍。參照全國環境監測站縣級站標準化建設要求,通過結合市場化運作,落實監測人員、經費、用房和儀器設備,強化業務能力和質量管理,補齊監測能力空白。配置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的執法力量,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

  第三節加強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落實政府、企業、公眾等各類主體責任,健全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完善服務高質量發展機制。

  1.嚴格落實政府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屬地責任、行業責任和監管責任。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落實政府生態環保責任。落實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終身責任追究制。組建海曙區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及四個專業會,以實體運作統籌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發揮好牽頭把總、統籌協調、督促落實等作用。

2.引導各方廣泛參與。嚴格落實企業污染治理、損害賠償和生態修復責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監督企業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杜絕治理效果和監測數據造假。充分發揮環保志愿者等各類社會團體組織的積極作用,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鼓勵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公眾開放點,設立開放日。鼓勵、推行并嚴格規范生態環境第三方治理。

3.完善服務高質量發展機制。深化環評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區域環評+環境標準”改革向省級以下園區延伸,推進環評審批“承諾制”改革。加強排污許可證后管理,開展排污許可專項執法檢查,落實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構建“一站式”辦事平臺。做好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宣貫指導。

4.完善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機制。健全環境污染問題發展機制,完善協同治理和協調機制。在深化鞏固單一要素治理基礎上,統籌大氣、水體、土壤、地下水、生態修復等因素,以低碳發展為紐帶,創新多元、協同治理模式,突破單一要素治理束縛,實現不同要素間橫向協同治理。

5.優化生態產品保護機制。進一步優化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落實完善森林資源、耕地資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已建立的補償機制,積極向上爭取用水城區與供水庫區、重要環境基礎設施等有益于海曙生態保護的補償機制,探索建立鎮鄉(街道)流域上下游等區級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開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實施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制度,落實省、市持續優化綠色發展財政獎補制度,支持綠色保險等綠色金融機制,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引導生態受益者對生態保護者的補償。

專欄12: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機制體系

(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n  用水城區與供水庫區掛鉤結對補償制度:以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完善用水城區與供水庫區掛鉤結對機制,對重要水源工程和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補償。

n  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制度:落實寧波市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辦法,按照“水岸統籌保護、上下共享發展”理念,推進城山渡點位的生態補償。探索開展轄區內跨鎮鄉(街道)的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

n    跨行政區重要環境基礎設施補償制度:探索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置等環境基礎設施跨行政區域建設運行補償機制,由跨區域使用者對設施所在地區實施生態補償。補償標準綜合考慮設施周邊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機會成本等因素合理制定,補償資金用于設施所在地環境治理和民生改善。

(二)縱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n  森林資源生態補償制度:以四明山區域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為重點,探索水源涵養林、公益林分級分類補償機制,強化森林生態系統功能保護和綜合效益提升。

n  濕地和耕地資源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綜合性耕地、濕地生態補償機制,促進耕地保護及地力提升,推動受污染耕地監測與治理修復,強化水稻田生態涵養功能,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

n  水生態補償制度:以重要河湖水庫及其自然岸線為重點,建立完善水生態補償制度體系,促進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

n  重要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地補償制度:探索建立重要生態功能區和自然保護地生態補償辦法,引導鎮鄉(街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分級分類加強自然資源保護,維護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機制

n  推進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內部化,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加強生態環境修復與損害賠償的執行和監督,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提高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成本。

第七章 重點工程

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精準施策,主要在四個領域實施63個重點工程項目,累計總投資93.4億元。

“新時代美麗海曙”重點工程8個項目,投資4.1億元。“綠色低碳海曙”重點工程5個項目,投資2.6億元。“山清水秀海曙”重點工程39個項目,投資85.5億元,其中,大氣環境治理6個項目,投資3.4億元;水環境保護和治理23個項目,投資68.6億元;土壤污染防治和固廢利用處置共10個項目,投資13.5億元。“現代化智治海曙”重點工程11個項目,投資1.1億元。

表2  海曙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統計

項目類別

數量

“十四五”投資(萬元)

“新時代美麗海曙”重點工程

8

41530

“綠色低碳海曙”重點工程

5

26000

“山清水秀秀海曙”重點工程

39

855328

“現代化智治海曙”重點工程

11

11385

合計

63

934243

第八章 保障措施

  1.強化組織實施,保障規劃落實。建立部門分工協作與統籌協調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強化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協調及監督作用。明確工作目標、建設任務、實施項目和資金要素保障等各項工作,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確保行動計劃順利實施。

  2.強化投入保障,落實重點工程。加強財政資金保障,加大對綠色發展、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等重點工作的投入力度。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探索創新各類投融資方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市場化。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程落地。

  3.強化信息公開,推動社會監督。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社交平臺和數字媒介等各類媒體,加大規劃的宣傳力度,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等規劃實施信息。加強輿情引導,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充分發揮公眾和媒體的監督作用。

  4.強化跟蹤評估,確保規劃成效。建立規劃實施調度機制,完善考核評估機制。將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納入部門政績考核體系。推行規劃執行情況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


附件:1.海曙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指標責任分解表.docx

   2.海曙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工作指標責任分解表.docx

   3.重點工程清單.docx


  解讀:解讀《海曙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